《外交》季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个理论问题

陈须隆
 
  2012年,中共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01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几个理论问题,我的个人理解如下: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特性

  从理论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实然”是指实际怎么样,客观事实与趋势是什么。其主要内涵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国际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应然”是指应该怎么样,该怎么去做。其主要内涵是,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使之在全世界落地生根,各方携手努力,坚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世界观”是指,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视角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各国人民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自身看作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和有机组成部分。
  “方法论”是指,深刻认识和把握“实然”的规律,并从“实然”出发,强化“应然”的意识与作为,各国同心协力,共同呵护地球家园,把地球村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继承”是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继承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和光辉实践。对中国而言,就是要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先进思想与实践。
  “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出新思想新战略,采取新举措新行动。对中国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方略,实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已经并将继续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进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历史必然性与自主选择性、整体性与个别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多元性与主体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类发展势必逐步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如何认识和把握“人类命运”,如何建设“共同体”,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怎样的方式、速度和成效进行构建,则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
  “人类命运”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概念,有其整体性、同一性要求,有其固有的核心内涵。又要看到,这一概念是多要素、多向度的,其要由多层次、多领域、多疆域、多方位、多主体的各自命运表现出来,必将显示多元性、多样性、主体性和差异性。
  “人类命运”必然随着历史进步的车轮而滚滚向前,前途是光明的,展现其不可阻挡的前进性。同时,其前进的道路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也必然会受到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展现其长期性、曲折性与不平衡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必然呈现进程特征,理论上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衡量指标应包括:互联互通的紧密程度、利益共享程度、发展对接程度、责任共担程度、价值观认同程度、共同行动程度等。

二、“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关系

  在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的同时,还应科学界定“我”(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是,“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我”之命运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息息相通,不可分割,但并不等同,也未必完全同步。“我”与更多其他各方结成命运共同体,其范围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反映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越能体现“我”之贡献和价值。
  从主体作用看,“我”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还把“我和你”以及“你、我、他”变成了“我们”。正如“地球村”概念把各国人民都变成了“村民”,遍及全球的互联网把各国人民都变成了“网民”。同时,这一概念必然会强化“地球村”、“人类家园”和“大共同体”(Greater Community)意识。

三、我们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面而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的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给出的既有解答包括:一是“五共同体说”,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平等的共同体、和平的共同体、繁荣的共同体、文明的共同体、绿色的共同体;二是“五个世界”说,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三是“四个世界”说,即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实际上是“五个世界”说的简要版;四是“三个世界”说,即建设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一个合作共赢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是强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六是强调把“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七是强调“更加紧密”、“携手共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外命运共同体。其中最权威的是“五个世界”说,可广加宣传。
  此外,王毅外长在《共同促进和保护人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实际上提出了建设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保护人权,让人人得享人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还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皆可以看作是对“五个世界”说的有益和必要补充。
  总之,我们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更加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实现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具有五大属性(平等、和平、繁荣、文明、绿色)、享有“五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与联合国伟业高度融通,与联合国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三大支柱”紧密对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衡量指标不断走高、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中外之间“更加紧密”、“携手共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段话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各国联合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所亟需,纵使面临复杂挑战,中国也不会放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有必要。其必要性是由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类的自主选择性及主管能动性决定的。各行为体惟有乘势而为,团结协作,才能达成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以最优化的方式,建设一个最符合人类共同愿望与美好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确实可行。其可行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积极趋势和各行为体的政策选择与实践决定的。这包括:一是人类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非常强烈,生生不息;二是日益紧密联系和交汇的共同时空,世界变得又热又挤又平,各国人民拥有并需呵护承载“人类命运”的共同家园——地球村;三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共同利益拓展与深化、共同体的扩大与交融势不可挡;四是作为各国对外政策工具与目标的伙伴关系大行其道,呈现全面化、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五是区域化与一体化不断发展,为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和基石;六是将天下“一网打尽”的网络空间,使得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命题,并具有了现实需要和基础;七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通行的原则、精神和机制支撑。

五、该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和日内瓦总部的两次重要演讲已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总目标和总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确立宏伟蓝图、指导原则、基本遵循、总布局总路径等。尤其要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五位一体”内涵,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行动指南。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我们要对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视现实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作出积极回应,指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其核心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
  我们要进行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伟大实践,并且推广其成功经验,比如不断“一带一路”进展。
  我们要把握并运用好其整体特征、要素特征、层面特征、领域特征、疆域特征、进程特征、主体特征和多元特征,综合施策,全面推进,有的放矢,寻求突破。要强化整体性,增大一致性,体现自主性,尊重差异性,保护多样性。
  我们要及时对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理论与实践,比如地区共同体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要提倡“大共同体”思维,让共同体变得更大,朝着开放、包容、共赢、普惠方向不断迈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把共商共建共享和共生共进共赢作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科玉律”。它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综合起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要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别、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以互联互通和伙伴关系为抓手,以多领域、多层面、多方位、多空间、多速率进行。多领域包括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层面包括全球、地区、次区域、双边、国家、国内地方等;多方位包括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多空间包括陆、海、空、外空、深海、极地和网络空间等;多速率是指根据各国各地区不同发展状况,有的快、有的慢,要帮助和关照弱小国家、弱势群体,确保其不掉队,体现包容、共赢、普惠理念。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努力也正在如此展开,尤其注重着力周边和本地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巨大合作平台,并努力使多层面、多领域、多方位、多空间的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最后,必须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认矛盾和斗争。要清醒地看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免不了矛盾和冲突,要求我们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应对。对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要善于化解和管控;对于违背根本原则和重大利益的行为,则要坚决斗争。斗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捍卫正当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促进共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坚持不懈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在国际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过程。在进行必要斗争的同时,要力避新老大国陷入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和“新冷战陷阱”。



----------------------------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