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在“新中国人民外交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吴海龙
中国公共外交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


  作为新中国外交思想的践行者,作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前任会长,在学会成立70年之际,很荣幸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新中国人民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人民外交思想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人民外交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性,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项创举。美国人提出公共外交理念是在60年代。而我们提出人民外交思想是在1949年。1949年12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成立,可以说是新中国践行人民外交的开始。人民外交具有其独特性、灵活性。不管是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因其灵活性和独特性,成为了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打压。1949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个。到50年代,是18个。大量的外交工作需要通过民间外交来做。那种情况下,如何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扼制,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树立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使新中国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呢?仅靠官方外交显然不够,需要通过民间机构和民间渠道,充分发挥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的作用。人民外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无论是1949年12月成立的外交学会,还是1954年成立的全国对外友协(那时叫中国人民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其它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在广交朋友、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协助和推动与西方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建立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70年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人民外交的思想、理论、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人民外交为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增进与世界人民的了解、理解,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目前世界进入了一个对中国重新认识的阶段 --- 赞扬的、敬佩的、认可的,大有人在;误解的、猜疑的、抹黑的,也不少。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个关键时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澄清谬误,辨明是非,以正视听,树立我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促进与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民心相亲,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友善的国际环境,是人民外交的中心任务。人民外交要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的中心任务,配合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全力服务好国家外交大局。
  人民外交要充分调动和统筹各方面的资源。要发挥智库、媒体、学界、企业的力量,也要发挥有影响的政府官员的力量,还要发挥地方专业机构的力量。我最近到上海、杭州等地做了一些调研工作,想看看地方的公共外交工作究竟是怎么开展的。赵启正曾说过一句话:公共外交真正的力量在民间。以前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但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他的这句话已深信不疑。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力量确实在民间。充分利用民间的人脉资源优势,在公共外交方面可做很多事情。所以人民外交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以产生更加有效的作用和影响。
  人民外交还要创新方式和手段,要顺应我们所处的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时代特点,广泛应用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和平台,丰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
  人民外交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外交的内涵。人民外交已经搞了70年,在不同的时期都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以及范例和做法。我们应善于总结成功实践,从中形成、丰富并发展人民外交理论,用以继续指导人民外交工作。
  说到底,搞好人民外交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必须有一大批会搞人民外交的人。这批人既要了解中国,又要了解外国;既要懂政策,又要懂专业;既要外文好,又要中文好。我们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会宣讲、能沟通、懂传播的人。这是人民外交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人民外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经年累月、久久为功,才能做到民心相通、民心相亲、世代友好。
总之,新时期人民外交任重道远,大有可为。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愿与外交学会、全国友协以及从事人民外交的所有其它机构一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按照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神,开创人民外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