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挑战、机遇与前景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周边,分布着14个陆上邻国,同时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与中国隔海相望,由于邻国众多,文化多元,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安全形势也比较严峻。近年来随着大国博弈的升级,特别是美国强化针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同盟,积极兜售其试图围堵竞争对手的“印太”战略,造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形势日益紧张。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与邻近国家开展睦邻友好合作,推动多边合作,为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特殊贡献。

 

一、周边安全进入“多事之秋”

 

  中国周边地区可以分为东北亚、俄罗斯、中亚、阿富汗、南亚和东南亚六大板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的方向局势稳定,对华友好;有的区域则矛盾和对抗始终难以完全弥合,加之外部力量的渗透和干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化,使许多长期累积的问题被放大,导致局势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加剧,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带来现实的挑战。

  (一)大国战略博弈与竞争对中国构成战略牵制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全球和地区的治理“赤字”日益凸显。美国为了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把中国、俄罗斯视为战略对手,不断推出针对中国、俄罗斯的地区战略,积极拼凑反华、反俄联盟,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周边寻找新的代理人。这种形势下周边国家在中美之间面临“选边站”的压力,有的地区性强国借机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全球性大国和中等强国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博弈升级,不可避免给中国的正常发展造成威胁,并加大了中国周边的安全压力。

  大国博弈的安全影响在亚太地区更加突出,出现更多美主导的、针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同盟。从原来的美日韩到新打造的美日澳、美英澳(AUKUS),美国还推出“印太战略”,拉印度加入四方对话,对中国形成的战略牵制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大国在中国周边日益强化竞争,同中国争夺在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影响力。美国更是积极地利用其强大的军事投送实力,打造亚洲版“北约”,在中国周边地区全方位投棋布子。

  (二)近海“升温”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无视中国的海洋权益,在南海归属和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美以所谓维护“航行自由”为名公开派军舰到南海甚至台湾海峡,鼓动一些东南亚国家内部的反华势力;为台湾蔡英文当局“以武谋独”“倚美谋独”站台打气,持续对台军售,导致台海局势持续紧张;日本加快军事化步伐,大幅增加国防预算,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风险显著上升。而美国频繁出动多艘航母导致南海局势紧张,影响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氛围,间接令东海的局势也不平静,日本、英国等美国盟友也加大了涉足南海力度,以推动东海、台海、南海问题联动态势,形成对中国海上“围堵”的局面,使中国突破“第一岛链”付出的成本更高,阻碍中国与相关国家深化扩大合作,破坏南海和平稳定。

  (三)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和国家间冲突威胁边防安全

  在中国的周边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新独立国家,政治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国家治理能力有限,行政效率低下,国内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众多,民族与宗教问题复杂,严重的甚至引发政局动荡。在不少国家,内部的政治纷争和激进的排外情绪,对中国的投资项目以及经商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另外,有的国家内部法律不健全,行政官员和执法人员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制定的政策经常朝令夕改,执法过程中公开索贿受贿,投资和营商环境不佳,使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受到人为干扰,甚至设置人为的障碍。有的邻国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和对抗,造成人员伤亡,损害了正常的国家关系。这些问题尽管是局部的,但都发生在中国的邻国之间,会影响中国的边界安全。

  (四)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中国周边带来长期挑战

  冷战结束后,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日趋增多,在中国周边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频繁制造事端,成为地区国家共同的安全威胁。近年来,随着恐怖主义的国际化、分散化和本土化,特别是“伊斯兰国”等极端恐怖势力的出现,各国的安全稳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陷入内战当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在20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铲除阿富汗恐怖主义活动的土壤,反而由于2021年8月的仓促撤军导致阿富汗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活动依然是地区国家担忧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二、睦邻合作有助于维护地区稳定

 

  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到亲、诚、惠、容的政策,与多数周边国家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构筑“睦邻友好”带,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双边和多边互动,打造有效的机制和平台,为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作出特殊的贡献。

  (一)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

  在中国的陆上邻国中,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亚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经过30年的发展,双边关系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政治、安全合作,还是经贸和人文交流,都不断取得务实成果。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受到西方制裁,转而奉行“转向东方”的新外交政策,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合作。目前尽管经济发展受到制裁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俄罗斯的政局比较平稳,2021年7月通过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把中国、印度视为最重要的伙伴。2022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两国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强调中俄友好没有止境。中亚国家也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近两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发生局部动乱,但短期内就恢复了国内秩序,没有对地区稳定造成大的冲击和危害。中亚国家普遍对华友好,全领域、多层次开展合作,2022年1月中国与中亚五国举行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为新时代双边合作的新发展确定了基调,增添了新动力。

  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已经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成为和平友好的纽带。通过同地区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还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开展合作,联合打击威胁地区稳定的“三股势力”和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积极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二)积极促进东北亚国家的合作

  中国与蒙古国的关系稳步发展,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虽然存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地理上处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蒙古,选择了与两大邻国友好相处的政策,国内政局也比较稳定,人民党政府高度重视对华关系,这也保证了中蒙关系始终能够经受住国际形势变化的考验。

  中国与朝鲜是鲜血凝成的牢固友谊,在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参与朝核问题的解决,支持朝鲜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

  日本和韩国虽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对华政策也受美国的影响,最近几年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因中美摩擦增多受到负面影响,但两国也尽可能保持对华高层接触,在对华关系上并不想与美国完全同步。

  (三)积极与南亚国家发展稳定的睦邻关系

  南亚的邻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对中国的政策也截然不同,而且由于外部力量的插手,导致南亚形势变幻无常,影响到中国西南周边的稳定。印度莫迪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反复无常,想利用中美矛盾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增加军力,挑起双方边防军人之间的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莫迪政府的政策影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但也没有完全成为美国的战略“附庸”,仍标榜其独立的外交政策。巴基斯坦则始终秉持对中国友好的政策,是中国“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被巴基斯坦寄予厚望。

  其他南亚国家在中国和印度之间艰难进行着外交选择,如果中印能够合理管控分歧和冲突,在中国的西南周边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四)与东南亚关系经济是压舱石

  2022年1月1日中国参与的RCEP正式启动。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内,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都是受益者,东盟10国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多数东盟成员国都与中国关系密切,对华友好,传统友谊加上现实的经济利益,双方的战略关系总体上比较稳定。

  自2001年中国与东盟启动“10+1”合作机制以后,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双边政治关系也比较稳定,中国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其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尽管东盟10国的对华政策差异比较大,且多数国家都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战略,但中国拥有地缘上、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多重优势,东盟国家搭上中国快速发展列车的意愿也比较强烈。近几年,东盟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纷争不断,外部势力也积极进行渗透,与中国展开竞争,“中国威胁论”还有一定市场,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关系经常出现波折。

 

三、以构建安全共同体维护地区长期稳定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进入新阶段,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一系列多边框架内,不断创新安全观念和合作理念,提出和推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受到地区国家的欢迎,也为共同打造安全共同体创造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安全实践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源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解决边境地区军事互信和相互裁军的谈判进程,在签署相关协议后演变成关注地区安全的多边机制,并在2001年6月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时签署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上海公约》。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安全合作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推行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安全治理模式,以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犯罪为重点,在中亚的塔什干建立常设的地区反恐怖机构。

  上合组织的安全实践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为指导,签署了《反极端主义公约》《反恐怖主义公约》及反毒公约等文件,为多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成员国启动了国防部长、安全会议秘书、公安(内务)部长等会晤机制,开展联合军演和执法合作,不断提升军事互信和安全互动的水平,上合组织也因此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打造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来又提出地区国家构建安全共同体的主张。

  (二)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

  在推动上合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在其他一系列多边框架内开展安全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亚信会议和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级会晤机制。

  亚信会议是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导成立的地区安全对话机制,中国曾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担任主席国,迅速扩大了该机制的国际影响力。亚信会议致力于在亚洲打造安全磋商的新平台,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和争端,中国和很多周边国家都是其成员。

  中国+中亚五国(5+1)外长级会晤机制创立于2020年7月,第二次会晤于2021年5月在中国西安线下举行,发表多项文件,就维护地区稳定达成很多共识,特别在共同抗击疫情,开展大项目安保合作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中国为中亚国家提供帮助,双方携手维护地区长期稳定。

  此外,中国与东盟的10+1机制、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虽然更多聚焦经济合作,但也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展开讨论,如航空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三)积极参与阿富汗的和平进程

  阿富汗是中国的近邻,虽然边界线不长,但中国、中亚和南亚安全上与阿富汗关联性都很强,长期以来阿富汗的战乱对中国周边一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和其他阿富汗邻国一道,一方面为长期战乱的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阿富汗国内各派的和解,为实现该国的和平重建创造条件,中国也为阿富汗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中国还利用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为解决阿富汗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应对阿富汗形势变化给地区安全带来的新威胁。2021年9月,上合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塔什干召开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就推动阿富汗局势朝着良性发展交换意见。

  (四)共同应对新的安全威胁

  当前,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不断升级,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加上中国周边地区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条件以及各国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安全挑战越来越具有跨地区、跨领域的性质,安全治理“赤字”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等,以及与地区热点相关的人道主义危机,新形势下都可能影响地区的稳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要体现出责任担当,提出并践行以合作促安全,通过构建广泛的伙伴关系网络,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和把需要共同面对的安全问题政治化,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

 

结语

 

  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和大国博弈三重叠加,使中国面对的外部安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不断搅动和干扰周边国家正常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同样前所未有。

  总的来看,由于秉持新安全观,在与周边多数国家建立睦邻友好甚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提下,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安全威胁,但是有些安全问题只能通过与邻国的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控制和解决。在维护地区稳定的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战略合作以及共同构建的多边平台和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