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顾与前瞻

翟崑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韩卓希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年成果做了高度精准和创造性地概括:“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并将召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23年也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持续升级、政策协调度日益提升、战略内外统筹性不断增强。当前,东南亚地区成为各国战略博弈核心区,未来中国可协调与东盟立场,将中国—东盟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支柱。

       一、“一带一路”助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全面升级

        自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东盟战略统筹度、政策协调性持续提升,进而使得双方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逐步突破传统贸易、投资,向更深层次的国家经贸战略合作方向发展。“一带一路”的实施助力中国—东盟全面伙伴战略关系建设。

       (一)“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东盟内外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东南亚日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汇聚之地。2015年11月,中国签署《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标志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正式结束。2019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发布《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出重要步伐,为本地区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注入新动力。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时强调,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东盟提出的“东盟印太展望”(AOIP)开展合作。

       (二)“一带一路”提升中国—东盟政策协调。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投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新合作理念、战略和机制。2017年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的首访都以东南亚国家为起点,2018年底,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再次出访东南亚,意在提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的质量、中国—东盟命运共同的水平。2018年后,中国—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合作制度化平稳推进。旨在推动双方经贸往来的年度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按惯例召开。此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协调性日趋明显。这其中既包括了东盟层面《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还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泰国4.0)、菲律宾(“大建特建”计划)、柬埔寨(“四角战略”)等国具体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2023年1月,中国与菲律宾续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经济互补优势、加强人文交流,实现务实、长久的“一带一路”合作。

       (三)“一带一路”升级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如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在“一带一路”经济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贸易、投资,而向更深层次的国家经济战略合作方向发展。疫情发生3年来,中国—东盟贸易逆势增长,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9月1日,部分东南亚高官在第七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共建“一带一路”使自身经济发展受益,对基础建设项目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柬埔寨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国务秘书林斯丹尼称,“一带一路”让柬埔寨在基建方面获益良多。在此框架下,柬埔寨建设了超过3000公里的公路,改善了公路拥堵问题,相关基础设施亦可服务于旅游业发展。

       二、东盟印太展望可巩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基础

       伴随美西方国家推出印太战略,挤压“一带一路”建设空间,东南亚地区成为多方战略博弈的核心竞争区。在此背景下,美有意推动自身战略“东盟改进”,以达到遏制“一带一路”发展的目的。而东盟则提出“东盟印太展望”,或可协调各方战略利益,亦可协助“一带一路”巩固在东南亚地区的基础。

       (一)东南亚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核心区。目前,美、日、印、澳、英、法、德等国以及东盟,均以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为地缘政治经济空间,推进地区秩序建构。美西方主要的“印太战略”都有制衡中国的意图,并且多以拉拢东盟作为主要手段,以遏制“一带一路”。如美日印澳四边对话机制就是拉拢东盟国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欧盟“全球门户”计划把东盟作为优先合作对象,被视作挤压“一带一路”发展空间的战略。2019年东盟提出“东盟印太展望”与以上国家“印太战略”的根本区别在于,不针对第三方,旨在本地区建立容纳各方的包容性秩序。我国的“一带一路”也覆盖所谓的印太地区。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纪念峰会时指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东盟提出的“印太展望”开展合作,这是中国第一次正面提出与“东盟印太展望”合作。可见,东南亚是美西方“印太战略”、东盟的东亚合作,以及“一带一路”的基础和互动的交集之地。

       (二)美西方可能推进印太战略的“东盟改进”以挤压“一带一路”空间。拜登政府逐步认识到东南亚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区,需要整合调配美西方战略资源,全力以赴对付中国。其中,“一带一路”首当其冲。拜登政府的战略改进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系统性优势。例如,美在经济上推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弥补在该地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短板,且大部分成员是东盟国家。二是逐步改变大国心态。美印太战略中明确提出,美一家无能为力,需要各方的支持来塑造遏制和影响中国的环境。这显示拜登时代的美国,从一贯“当老大”转向“拜托大家”,寻求东盟的配合与支持。三是重视新兴手段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拜登将与该地区国家合作重点放在海岸警卫队合作、印太海事感知、打击非法捕捞等领域,试图掌控东南亚地区海岸交通线,限制“一带一路”发展。在数字经济、供应链、绿色低碳等东盟一体化前沿议题上,拜登政府试图以增量思维发挥美相对优势吸引东盟,与“一带一路”竞争。

       (三)“东盟印太展望”具有聚合协调各方战略利益的功能。在各种“印太战略”中,“东盟印太展望”的战略理念最具共识性和普适性,最能为各国普遍接受。其战略理念中的规则秩序主要包含四层含义:1、由东盟定义“印太”的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2、坚持传统的“东盟方式”而非法律文件或条约;3、使用现有的东盟规范和机制,例如《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亚峰会;4、尊重国际法,如《联合国宪章》《东盟宪章》以及其他东盟相关的条约和协定。“东盟印太展望”对本地区现有战略倡议加以整合,在战略的创新性与联通性之间取得平衡;顺应合作共赢理念,重视开放而非排他,聚焦发展而非安全;推进东盟共同体建设,增强该组织自身实力作为战略落脚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推动东盟一体化迈向更高层次。综上,东盟的“东盟印太展望”与“一带一路”契合度较高,是强化中国—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三、中国—东盟合作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支柱

       综上,东盟是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重启的首要之地,也是“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战略建设的重叠区、融合区、枢纽区。同时,RCEP正式生效实施给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机遇。中国—东盟可在坚持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上,支持“东盟印太展望”、落实RCEP、塑造区域秩序,扎实“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地区的基础。

       (一)东盟是疫情后“一带一路”重启的首要之地。2022年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第25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方“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愿同东盟一道聚焦发展与合作,“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同东盟印太展望开展互利合作”。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取得较大成绩。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最大的亮点是东盟。自2013年中国建设“一带一路”,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东盟双向的市场,彼此经贸、投资等合作迅速深化。另一方面,东南亚是“双循环”战略建设的首要地区。疫情之后,各国面临全球化断裂的现象,中国推出“双循环”战略加以应对。在双循环过程中,中国需要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方向。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地缘位置上,东盟是首选。“一带一路”和双循环结合,东南亚便成为中国全球战略布局的重叠区、融合区、枢纽区。

       (二)RCEP为中国—东盟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新机遇。一是提振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活力。商务部《RCEP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估报告》模拟结果显示,RCEP成员国中,东盟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相对受益最大。《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总额达到160.6327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总额的71.27%。随着RCEP实施,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所接纳的投资流量总额大概率将继续上升。二是助力中国—东盟新兴领域加速发展。例如,2020年更是被确定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盟(除新加坡外)固定宽带普及率普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未来该地区电信服务业的投资增长空间大,有利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三是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发展。在RCEP“零关税目标”和“原产地规则”下,协定成员国之间从融资到原材料、加工、销售乃至生产的高效循环有望加快实现,进一步促动“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合作全面升级。

       (三)中国—东盟合作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支柱。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相互的认知与合作趋于成熟。双方在重大战略走向问题上仍需进一步统一立场,成为彼此最重要的支持者。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可在坚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上,与东盟协调立场并支持“东盟印太展望”理念,争取战略主动并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第二,中国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东盟建立专项工作组,先就经济领域的合作内容和路径进行协商完善。比如,探讨如何在该框架下推进“后RCEP时代”的广域经济合作等,协调与CPTPP的关系等。此外,可将重点放在深化蓝色经济合作,推动合作成果向和平解决争端、维护海上安全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外溢,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第三,中国可与东盟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塑造新的包容性地区规则,支持各类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倡议,防止划分阵营或迫使东盟国家选边站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