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引领和平合作方向,推动周边稳定发展

—— 2016年中国周边形势和周边外交回眸

周 剑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      

  2016年,是我国周边形势很不简单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工作很不平凡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因素凸显、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我国周边地区保持了总体稳定和较快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安全挑战上升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亮点、攻克难点、稳住热点,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大趋势酝酿大调整
  环顾我国周边,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潮流依然强劲,特别是亚太地区日益成为稳定之锚、合作高地、发展引擎,越来越多国家把目光投向这片充满希望的地区。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发酵,域内外力量围绕地区格局演变投棋布子,对中国周边的经济、政治、安全形势产生了深刻复杂影响。
  地区经济一枝独秀,但面临下行压力。2016年,地区经济增长快、贡献大、后劲足的势头继续保持,为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平添一抹亮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亚太地区今年将增长5.4%,绝大多数东亚国家增速超过5.5%。亚洲开发银行报告认为,以中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0%以上,仍然是世界发展事业的一片高地。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风险、英国脱欧等消极影响外溢,日本超级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效应凸显,一些国家经济困难加剧。如何在大环境不利形势下,平衡推进调结构、促增长等多重目标,是摆在地区各国面前的突出问题。
  大国合作深入推进,但博弈一面上升。中国、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围绕亚太事务开展了各层级沟通协调,大国之间相互借重合作增多,特别是在经贸投资、非传统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多双边对话合作,符合各大国以及地区各方共同利益。令人关注的是,有的大国基于维护地区霸权等考量推进地区政策,导致大国之间战略互疑和竞争博弈增多。美国以美日同盟体系为基石,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为平台,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亚太各国融合发展背景下,不遗余力地强化和打造排除特定大国的安全和自贸安排显然不合时宜。在各方迫切需要协调应对朝鲜半岛核问题和维护南海稳定形势下,美国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纠集少数国家在南海搞联合巡航,对大国关系和地区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坚持错误立场,在《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之后,以拒缴会费的方式不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压;进一步解禁集体自卫权,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制造麻烦,给地区和平与安全埋下了隐患。
  地区局势基本稳定,但风险挑战突出。总的看,较之世界其他地区,中国周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远离冲突战乱的“净土”、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热土”。但随着地缘政治回归,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我国周边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东北亚,朝鲜违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两次进行核试验并多次试射导弹,推动局势一再升级。美国与韩国举行规模空前的联合军演,借机推动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威胁国际战略稳定和东北亚安全。朝核、反导两大问题螺旋上升,半岛上空阴云密布。在东南亚,一些不相干的国家在菲律宾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煽风点火,兴风作浪,跳得比当事国还高,挑战中国的正当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妄图借此抹黑中国形象,激化地区国家矛盾。所幸中国与东盟及当事国回到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使少数国家上述图谋破产。此外,南亚印巴对抗升级,阿富汗国内和解陷入僵局,域外力量插手中亚国家政权交接,恐怖极端主义加速向中亚、南亚、东南亚外溢,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都有所上升。
  区域合作稳步推进,但制约因素不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周边主要方向上的区域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政治安全与经贸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重拾势头。今年是东盟共同体建成元年,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的第一年,也是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继去年重启之后的关键一年,东亚合作一南一北次区域动力源有望变得更加强劲。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取得重要突破,影响力从东北亚、中亚进一步辐射到南亚。经贸合作是周边区域合作的粘合剂和助推器,亚洲国家已签署实施近150个自贸协定,其中40%为域内自贸协定,域内贸易占各国外贸总量50%以上。2016年,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重申各方致力于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目标;中美牵头的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就绝大部分内容达成一致,亚太经济一体化迈出新步伐。不容忽视的是,周边区域合作不均衡格局依然突出,经济“长板”与安全“短板”并存。同时,片面强调自贸安排的地缘战略属性,不仅有悖区域一体化潮流,也难以得到广泛支持和响应。
二、大潮流呼唤大视野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周边地区国家利益深度交融,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稳定成为大势所趋,发展繁荣才是民心所向。中国与地区各国爱好和平的力量一道,不断开创并刷新着亚洲奇迹,2016年我国周边地区继续成为全球发展的“领头羊”。这一局面来之不易,绝非历史偶然。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坚守和平稳定、合作共赢、平等包容的正道,方能行稳致远。
  共护和平安全,维护地区稳定。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演讲中指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各国安全紧密相关,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推动亚洲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的方向发展。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关系新路,开创和平、平等、包容伙伴关系新范式。中国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香山论坛等区域安全平台健康发展。可以说,共护稳定、共建信任、共享安全,是地区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主张,国不分域内域外,人不论东方西方,都应超越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冷战思维,坚守维护地区长治久安的正确方向。
  共谋合作共赢,引领发展大计。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刻重塑世界的面貌,适之者兴,悖之者衰。二战后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有将近一半集中在东亚,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成功参与了全球化进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本着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精神,同各方一道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指出,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合作最牢固,最持久。中国倡导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发展战略对接,打造全球价值链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符合域内外各方根本利益。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在追求己方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着眼共同发展,才是走得通走得远的康庄大道。
  共倡平等包容,实现共同进步。当前,对于地区国家如何相处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努力实现共同进步。正是在亚洲这片文化多彩、民族多样、制度多元的土地上,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共同形成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合作精神。还有一种认为,有的文明比别的优越,有的社会制度比别的高明,只有向西方的制度和模式俯首称臣,才是历史归宿。持此论调者不惜利用历史遗留问题,在国家之间挑起矛盾对立,在社会内部策动“颜色革命”,其实质是殖民主义思维作祟。习主席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开幕式讲话中明确指出,亚洲一贯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也拥有登高望远的智慧;我们欢迎域外国家为亚洲和平与发展贡献正能量,同亚洲国家一起促进亚洲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21世纪的车轮滚滚向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亚洲精神,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西方中心论”可以休矣。
三、大外交开创大格局
  中国外交正是秉持上述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邻国各领域友好合作,为推进地区和平发展事业尽责,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稳定有利的周边环境。2016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周边外交积极作为,奋力开拓,取得丰硕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以高层交往为引领,扩大周边国家“朋友圈”。我国领导人通过双边互访和出席多边会议,基本实现同周边国家领导人交往的“全覆盖”。习近平主席年内同普京总统实现互访并多次会晤,全面提升中俄战略协作水平。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期间,习主席分别同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尼、韩国等国领导人举行会见,就增进互信与合作达成广泛共识。习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并访问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柬埔寨、孟加拉国,引领上合组织以及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与传统友好国家互信与合作水平。李克强总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合组织总理会晤并访问老挝、蒙古等周边国家,推动区域合作和我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深入发展。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对周边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将中国作为东盟外首访国家,标志着周边国家对华友好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开创互利合作新局面。习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3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多成果。一是规划布局初步完成,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二是重点项目取得突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展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签署,中国已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46个境外合作区。三是互联互通初具规模,欧亚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雅万高铁、中老铁路项目启动。四是产能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与20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中方设立的产能合作基金超过1000亿美元。五是机制创新取得进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顺利启动。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用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3个关键词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规划了蓝图,指出中国将同沿线国家一道,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携手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为周边和平发展事业注入日益强劲的动力。
  以管控热点为重点,坚持维稳维权不动摇。面对朝核、南海等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坚定维护地区稳定和国家核心利益。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中国推动半岛无核化与停和机制转换双轨并进,呼吁各方回到以9•19共同声明为基础的六方会谈,积极发挥地区形势“稳定锚”作用。支持并认真执行安理会2270号决议,同时敦促各方冷静克制。明确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坚决维护中国国家战略安全与地区和平稳定。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持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赞成并倡导东盟国家提出的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抓住维护地区稳定的最大公约数,发挥了“定海针”作用。今年所谓菲律宾仲裁案裁决出台前,针对一些域内外势力妄图借机挑战中国主权与海洋权益、抹黑中国形象,我们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先后打赢亚欧首脑会议、东盟外长会、东亚峰会等一系列硬仗,中国东盟就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发表联合声明,就南海问题共同制定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共同发表在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最终把各方重新拉回通过双方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特别是习主席与杜特尔特总统就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成功实现中菲关系转圜,使南海仲裁结果成为一张废纸,实现了维护领土主权、稳定南海局势、维护地区和平等多重目标。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地区国家只有将解决问题的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保持南海和平稳定,实现地区长治久安。
  以多边机制为依托,推动区域合作上台阶。亲诚惠容,福泽绵长。2016年,中国积极参与周边区域合作,在各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相关议定书正式生效,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国东盟在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为中国同东盟10国合作共赢注入新动力。中国推动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10+3关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推动东亚峰会发表《东亚峰会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合作万象宣言》,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成功主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个优先合作领域。设立并启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缩小东盟内部发展差距提供了新动能。中日韩三方积极落实去年领导人会议成果,举办了外长会、经贸部长会、教育部长、自贸区谈判等,推动务实合作持续深入发展。
  在安全领域,继续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推进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我们首次主办亚信外长会,提交《中国担任2014-2016年亚信主席国工作总结和2016-2018年主席国工作规划》,推动深化地区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习主席在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上,同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五周年塔什干宣言》、印巴加入上合组织义务备忘录等文件,有力推动这一地区安全对话合作重要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继续推动同东盟国家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实现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强化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我们支持香山论坛等一轨半和二轨对话平台的发展,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对话合作,加强同各国合作应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传染性疫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中方还积极参与阿富汗和解进程,为推动印巴改善关系作出不懈努力,既是为自身和平发展营造有利周边环境,也是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2017年将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我国改革发展步入关键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和地区格局深刻演变。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坚持把推进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作为首要方向,坚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不动摇,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国内改革发展营造更加稳定有利的周边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